《邻里美好的一天》电影评价观后感悟剧情解析:了解自己的情绪

邻里美好的一天》(A Beautiful Day In The Neighborhood)

其实Tom Hanks这个角色真难演。从来坏人的角色,其实并不难做,好人的难度才更高。观众不是完美圣人,不过是一介凡夫俗子,看到坏人角色,我们反而会看到自己的影子,寄予同情怜爱。

相反,好好先生的性格大多平面肤浅,不外乎都是乐善好施,热心助人之类的,不及坏人的个性多元丰富;此外我们普遍觉得人性本恶,好人在现实世界并不存在,因此当观众看到好人角色,会本能反应似的感到抗拒,尝试找不出一篮子的证据印证该好人角色是伪善、厌恶。

这种观众对好人角色先入为主的既定观感,其实与《邻里美好的一天》中Matthew Rhys饰演的记者编辑的想法不谋而合。

戏中的Matthew Rhys是个愤世嫉俗的记者,擅于以辛辣的笔锋揭露受访人物不为人知的阴暗面,自此令不少名人都拒绝接受他的访问,唯独Tom Hanks饰演的美国着名儿童节目主持人Fred Rogers。

他访问Tom Hanks期间,对方不断以童言妙语回应,又反向他发问触及心坎的问题,令他好不耐烦,更加认定Tom Hanks的良善和真切纯属伪装,私下定有另一副足以让儿童节目的观众意想不到的真面目。

《邻里美好的一天》是温暖窝心的小品,除了Matthew Rhys进入了Tom Hanks主持的儿童节目里,与儿童节目角色聊心事的一段,是较为特别的处理手法外,电影整体比较平铺直叙,故事也很predictable。

Tom Hanks最后成了Matthew Rhys的心灵治疗师,Matthew Rhys便与结怨的爸爸和好如初,解开心结,一切很顺理成章,我较喜欢导演的前作《你能原谅我吗? 》(Can You Ever Forgive Me?)。

电影中,Tom Hanks在儿童节目会谈及一些沉重的话题,如死亡、离婚和战争等,他也经常强调要让小孩了解自己的情绪。事实上,我们这种对好人好事的质疑和不相信,某程度上也是一种对个人情绪的不理解。

追源溯始,为什么我们当初会抗拒相信人性本善?透过一次又一次的会面,Matthew Rhys诚实地探问心中所感,终于追踪到自己多年的愤怒,原来源自父亲的怨怼。

至于我们呢?情绪是复 杂的,即使事出有因,但当仇恨和怨气混和,便会模糊了情感的来龙去脉。电影结尾,Tom Hanks一把弹奏钢琴的低音音阶,表示他不是没有情绪的机器人,只是他比我们懂得理解和处理情绪。

多得Tom Hanks的演出,一个完美暖男,丝毫不虚假。餐厅望向镜头,尝试与观众互动,叫大家闭眼一分钟,想想你很想感激的人。他一双眼神,充满力量,令人动容。

发表回复

后才能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