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小小乔》电影评价观后感悟剧情深度解析:施予关爱的对象?

作为2019年的戛纳竞赛影片,《小小乔》比较平凡,尤其同期对手是《寄生虫》(Parasite)、《好莱坞往事》(Once Upon A Time In The Hollywood)、

《对不起,我们错过了你》(Sorry We Missed You)和法国电影《悲惨世界》(Les Misérables)和《燃烧女子的肖像》(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),步步佳片,难免高下立见。

但依县看得出奥地利导演Jessica Hausner甚有想法,配乐偶尔加插刺耳的狗吠声和刮金属的噪音,明明与画面毫不相关,却又离奇地搭调,营造出诡异氛围,

我有一刻想起Yorgos Lanthimos的《龙虾》(The Lobster)和《圣鹿之死》(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);后来看了外国评论,甚至有人看到斯坦利·库布里克的影子。

电影中,生物技术科学家开发一种名为「Little Joe」的植物。若植物获得主人的呵护备至,便会释出宁神静气的花香,让人变得愉悦。

然而,植物被设计成无法繁殖,于是植物利用这种花香,改变人类感情思想,让人情不自禁要保护它们,好让它们继续生长下去。过程中,吸入花香的人外表并无不妥,但其实内心难测,变得陌生虚假,甚至为了保护花朵伤害他人。

不少人把这种美其名使人快乐的花朵,比喻为抗抑郁药,指出服用抗抑郁药后,所谓的快乐纯属虚幻,只不过是将所有情绪抑压心底,好比只为维持社会和人际关系和谐的维稳工具。

只是我觉得,如果只是为了抨击抗抑郁药的副作用,何须大费周章地拍部电影,迂回曲折地隐喻象征?反正药物的副作用,理应众所周知,不须戏剧故事的辅助,也很容易理解。

Emily Beecham凭此片荣获戛纳最佳女主角,我会尝试从她的角度出发看这个故事。

电影花了不少篇幅,着墨她和儿子的关系:她爱儿子,儿子个性乖巧听话,也爱母亲,但她太投入工作,未能妥善照料儿子,甚至暗自希望把照顾儿子的重任交托前夫,常被遗留在家的儿子,心知肚明自己对母亲来说只是负累。

本来不太希望与母亲分离的儿子,吸入花粉后,自愿搬回与父亲居住。母亲如释重负,我们却分不清那是属于真实的舒畅和快乐,还是花粉的从中作梗。

这段母子关系,跟电影中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恰恰相反。生物技术科学家说,让人快乐的植物有市有价,但人类还是需要对植物照料有加才行,过分便利、自行生长的植物反而不受欢迎。

这是肯定了人类获得存在价值的途径,除了被爱,还有爱,要give才有take。然而,环顾四周,我们有许多可以给予爱的东西:家人、朋友、爱人⋯⋯细心一想,其实何须生物技术企业为我们凭空设计一个让我们施予关爱的对象?

人类愿意投资大量钱财花力照顾一朵花,却就是挤不出半点时间关注身边的人。

发表回复

后才能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