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鱿鱼和鲸》电影评价观后感悟剧情深度解析:走出父母的阴影

鱿鱼和鲸》(The Squid and the Whale)

电影英文原名是「The Squid and the Whale」,直译作《乌贼与鲸》或《鱿鱼与鲸》。我找不到这部戏的香港中文译名,大概电影太小众,当年没在香港正式上映也说不定。

电影由《婚姻故事》(Marriage Story)导演Noah Baumbach编导,早在《婚姻故事》大获成功之前,他已凭此片获提名奥斯卡最佳原着剧本了。电影亦获金球奖最佳电影(音乐及喜剧类别)、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提名。

《婚姻故事》写实地描绘了婚姻的血淋淋,以入木三分的洞察力取胜。《鱿鱼和鲸》说的也是一个离婚的故事,但相较之下,它的处理荒诞不经,探讨的主题却更深奥,皆因它多了一种元素——孩子。

在《婚姻故事》中,我们看的是Adam Driver和Scarlett Johansson藕断丝连的角力,小孩的比重不多;《鱿鱼和鲸》则以离婚夫妇的两个儿子作视角,但又不是那种土气十足的教育电视式作品,阐述离婚对子女的祸害,呼吁大人离婚前三思而行云云。

翻查资料,Noah Baumbach年少时,父母离异,启发了他创作这部作品。也许,凭借一段由小孩角度切入的父母离婚故事,Noah Baumbach彷彿以过来人的身份,向天下子女诉说如何走出父母的阴影,哪管他们的婚姻状况如何。

电影一开场,是一家四口打网球的场景,小儿子对大儿子说:「我和妈妈对战你和爸爸。」一矢中的地揭示了后来的情节:父母离婚,共同抚养两个儿子,小儿子与母亲较亲近,想与母亲同住;大儿子自小仰慕父亲,习惯与父亲生活。破裂的婚姻关系,孩子顿成同仇敌忾的盟友。

父母离婚后,小儿子开始出现许多怪异行为,如喝酒、自渎,心底里对一个完整的家庭关系仍心存渴望,因此他完全默许母亲的不忠,即使母亲后来和一个比父亲学历品味差劣的男人在一起,他也甘之如饴,与对方称兄道弟。

始终年纪还小,心智未成熟,对一段完整的家庭关系仍心存渴望,懵然不知母亲的缺失,也许母亲一直怨恨孩子阻碍她的事业前途,也许母亲从没想过要继续负上照顾孩子的责任。

Jesse Eisenberg饰演的大儿子则相反,他没以离婚父母的受害子女身份自居,乐意与父亲一同对抗母亲,责骂母亲的不忠破坏了家庭。

即使观众心知肚明,戏中的父亲是个失败的男人,高傲、自满,不满堂堂作家现在沦为学校的写作班导师,不忿曾求教于自己的妻子最后成了成功作家,又会批评经典文学名着,抨击不谙文学艺术的人为「philistine」(凡夫俗子)。

可是,由于Jesse Eisenberg简直是父亲的复 制版,父亲的缺点,他可谓视而不见,甚至用上跟父亲一样的方式,沟女、看不起其他人、抄袭Pink Floyd的歌曲以参赛夺奖。

Jesse Eisenberg接受心理辅导,他才醒觉自己身上的缺点,统统源自父亲,有迹可寻。是模仿也好,是遗传也罢,他的女朋友骂他自恋成性,然后他又目击父亲试图侵犯女学生,父亲的形象瞬间崩溃一地。

回想起来,他才发现自己的童年生涯,父亲永远缺席,最难忘的记忆原来是自己憎恨的母亲,带他到美国自然史博物馆中鱿鱼与鲸的展品。

小时候,他害怕这个展品,不敢直视。现在,他重回博物馆,定睛细看。那是两头巨大的海洋生物互相咬噬的场面,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。

婚姻之中,二人就是这样赤裸裸地纠缠撕裂。年少时,父母亲的形象就是如此巨大,当两者斗个你死我活,我们不忍直视。真正的成长,就是我们终于洞悉真谛,明白父母不过是两头各不相让的鱿鱼和鲸。

发表回复

后才能评论